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求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详解。

已回复
性别:男 年龄:25岁

病情描述:

求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详解。

想得到什么帮助:

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有确切深入的了解

郭德森
郭德森 职称:主治医师
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 普通内科
向他提问已帮助用户:433        评价:0

问题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复杂,以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胆固醇脂质的堆积、血管的慢性炎症、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为特征。

意见建议:现代医学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发生AS的始动因素。引起内皮损伤的因素很多,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最重要致病因素。在长期高脂血症情况下,增高的脂蛋白中主要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动脉内膜产生损伤。内皮受损后,促发多种炎症因子和粘附分子产生,促进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移行入血管壁,分化为巨噬细胞,后者吞噬ox-LDL转变为泡沫细胞,并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迁移和增生,形成粥样斑块,促使AS的发生发展。

2014-06-08
张鹏飞
张鹏飞 职称: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向他提问已帮助用户:453        评价:0

问题分析:您好,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包括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近年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 Ross[1]于1999年在他的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具有慢性炎症反应特征的病理过程,其发展始终伴随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学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研究的概括和启示。

意见建议:建议对于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治疗上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如低脂饮食、戒烟、适当的体育运动等。

2014-06-08
张伟
张伟 职称:副主任医师
宁夏人民医院 血液内科
向他提问已帮助用户:397        评价:0

问题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疾病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官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的动脉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和糖类积聚,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变,继发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

意见建议:主要危险因素:1、年龄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率迅速增加。2、血脂异常;3、高血压,吸烟;4、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5、肥胖,家族史。

2014-06-08
吴晞
吴晞 职称:副主任医师
上海华山医院 内分泌科
向他提问已帮助用户:411        评价:0

问题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机制都不明确,病因目前认为包括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遗传、年龄性别、体力活动少、饮酒等。对于机制是多种学说来阐述的,最初的学说是脂肪浸润学说,后来提出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损伤-反应学说等等。

意见建议:它的形成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病理解剖上可以分为六个进行性的时期:初始病变期、脂质条纹期、粥样斑块前期、粥样斑块期、纤维斑块期以及复杂病变期,病情不断进展,最终出现的斑块破裂后的各种临床表现。

2014-06-08
周衡
周衡 职称:副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向他提问已帮助用户:464        评价:0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没事的情况来看,临床上说的动脉粥样硬化就是动脉壁上沉积了一层像小米粥样的脂类,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的病变。

意见建议: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常累及弹性及大中等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2014-06-08
相关疾病
推荐医院
知名专家
  • 郑金刚主任医师
    内科,心血管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 高焱莎主任医师
    内科,心血管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 陈改玲副主任医师
    内科,心血管内科
    中日友好医院
  • 周玉杰主任医师
    内科,心血管内科
    安贞医院
免费向万名专家医生提问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求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详解。
采纳感言
对该回答的感言:
评价
*满意度:
*评论内容:
内容不少于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