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安眠药都包括了哪些种类呢?安眠药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帮助睡眠、安眠的这些药物。其实安眠药种类是比较多的。从历史上来讲,最早的安眠药是出现在1885年,当时发现了一个叫巴比妥酸的药,在1893年的时候,有个德国的医生合成了一个化合物,就是巴比妥。巴比妥其实是最早的镇静安神的药物,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在1903年,它用于临床治疗失眠、睡眠障碍,来发挥镇静的效果。但是这类药因为有一些不良反应,这类药它主要是作用于我们大脑中的一类叫γ-氨基丁酸这个神经递质,它可以直接来激动γ-氨基丁酸的受体,所以这类药它治疗的剂量跟它出现不良反应的剂量很窄,我们叫治疗窗很窄,就是治疗指数很窄,就是稍微剂量大,有可能会引起过度的呼吸抑制,甚至会导致呼吸抑制死亡,呼吸暂停的发生。再加上这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会有一些药物相互作用,所以逐渐到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就不再用于镇静催眠,仅仅用于比如说麻醉的辅助治疗,或者是酒依赖的治疗,或者是一些像我们在精神科做电休克治疗的时候的一些麻醉药物。第二类药物是我们常常说的安定类药,我们术语叫苯二氮卓类药。这个药源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结构是一个苯环,再加两个氮卓环,所以我们叫苯二氮卓类药物。这个化合物上市以后,一些化学家、药理学家就合成了一系列在这个基础上结构很相似、药理作用很相似的药物,到现在为止有将近300种苯二氮卓类药,就是俗称的安定类药。临床上常用的可能有四五十种,我们国内用的,可能有将近十种药物在临床上使用。这类药相比于苯巴比妥,它们的作用靶点都是一样的,它也是作用于γ-氨基丁酸的受体,但它的作用不像苯巴比妥,是直接兴奋,激活γ-氨基丁酸A受体。苯二氮卓类药,它是能够加强γ-氨基丁酸和它受体的作用,所以它的作用必须依赖于有γ-氨基丁酸。所以如果γ-氨基丁酸的量没有或者是量已经稳定,即使再增加安定类的药物的剂量,也不会再增加这些γ-氨基丁酸的效果,所以它又更安全一些。到现在为止有十多种用于临床,这是第二类我们常说的安定类药。因为安定类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不良反应,因为它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它可以增强γ-氨基丁酸和受体的作用,所以再使用一段时间就有一种耐受。就是说原来的剂量达不到最初的效果,需要逐渐增加剂量才能达到最初的效果。再逐渐大剂量使用、长期使用,就可能对这个药形成一个依赖。而且可能有些用的不当的话,还会有一些其他的不良反应,就是像耐受性依赖,或者是像对一些记忆的损害。所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第三代镇静催眠药,叫非苯二氮卓类药,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还有扎来普隆,所以在临床上有这三类药帮助镇静催眠。但是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其实还有其他药物,比如说像褪黑素,调节节律的这类药物。还有一类药就是抗组胺作用的药物,现在还有一些新型的药物,像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这类药也有镇静的作用,所以这属于新一代的镇静催眠药,所以我们临床上能见到的就是这几类帮助镇静催眠的药物。(采访)这个巴比妥类,还有苯二氮卓类,还有非苯二氮卓类,我们常用的都有哪些?其实巴比妥类在目前来讲,从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逐渐很少用于镇静催眠,单纯的帮助睡眠。有两类用的比较多,像异戊巴比妥,还有司可巴比妥。可能像异戊巴比妥大家比较熟,因为它也用作麻醉剂。所以巴比妥类药现在常常用于麻醉的辅助使用。还有就是酒精依赖的一些戒断症状,所以用巴比妥类,包括还有苯巴比妥这些药。苯二氮卓类常用的像有三唑仑、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咪达唑仑、劳拉西泮、奥沙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溴西泮等等,在国内常用的也就不到十种的这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就三类,实际上是四种。有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佐匹克隆实际上它的化学结构,它是一个手性化学结构,就是它空间结构看起来有两种空间构型,所以它的S-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是活性成分,所以现在把S-佐匹克隆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的镇静药物,所以有S-佐匹克隆,是四种。(采访)这个巴比妥类的、苯二氮卓类的、非苯二氮卓类的是不是一代比一代更好一些?从某些角度来讲,其实它的安全性方面是在一代比一代好,像巴比妥类药物相互作用,它治疗窗比较窄,所以很容易出现那种过度的呼吸抑制,甚至呼吸暂停。换到苯二氮卓类药,相对来讲在不良反应上要比苯巴比妥有很大的改进,但是苯二氮卓类药仍然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耐受性,然后有一定的依赖性,还有肌肉松弛的作用,对认知的影响。那么非苯二氮卓类药在这些方面就比苯二氮卓类药有进步。(采访)有没有哪一类药它的起效更快?有一些药物起效会更快,但这个起效不是跟这一代比一代更新相关系,像苯二氮卓类药也有起效快的,像三唑仑就起效很快,像非苯二氮卓类药的唑吡坦起效就很快。起效快实际上有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这个药物它的脂溶性怎么样?脂溶性越高的起效会越快。第二,药物的半衰期,半衰期越短的起效会越快。当然还有这个药物它跟受体作用的强弱有关系,作用强的可能起效会快一些。所以起效的快慢是跟这三个因素有关系。